監理門診FAQ

新創團隊在建構產品服務時,常涉及法規議題而需花費大量時間找尋管道獲得諮詢。因此,累積歷次監理門診諮詢經驗,整理新創團隊經常詢問的題目,彙整成常見問題集,其中包含證券/投信/投顧、銀行/支付/匯兌/借貸、保險、以及監理沙盒機制/其他共四大類型,協助新創團隊更快找到其所需之資訊。

日期更新: 2024/03/05

  1. 關於「動態客製化定價模型」之碎片化計算保費方式,目前市面上已有應用物聯網技術(如穿戴式裝置、行車紀錄器)作為定價參考之類似保險商品。例如:UBI車險即是透過行車紀錄器蒐集要保人之駕駛行為,並反映於保費之計價。
  2. 建議FinTech新創團隊可與保險公司共同規劃具體保險商品,由合作之保險公司循「保險業申請業務試辦作業要點」申請業務試辦;或申請「新型態之個人保險商品」之核准(「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第16條第1項第2款參照),於計算說明書或相關送審附件中,說明動態定價模型之定價方式、計價係數調整情境等內容。

  1. 依「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則」(下稱保代管理規則)第33條之1規定,針對特定客戶銀行應指派非銷售部門之人員辦理電訪,主要目的係要求銀行建立檢核管控機制,以確認客戶本意及需求、並確保理專已落實KYC。為避免電訪流於形式,電訪人員應確認理專推薦之保險商品確實為客戶所需,若發現理專勸誘客戶購買不利於客戶之商品時,可透過電訪機制即時補正。
  2. 根據本條規定,電訪應由非銷售部門之人員執行之,以確認客戶本意。AI僅是工具,無法取代人員執行電訪而達成規範目的。建議僅將AI作為工具(如協助蒐集可行電訪時段等),協助非銷售部門之人員執行電訪,而不得直接取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