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第3條規定,監理沙盒係以科技創新或經營模式創新方式從事需金管會許可、核准或特許之金融業務。因此擬辦理業務內容無涉特許金融業務者,無須向金管會申請創新實驗(例如:P2P借貸平臺、無人車道路駕駛實驗等)。倘申請人對於所規劃實驗是否涉及需經金管會許可、核准或特許之金融業務有疑義者,得洽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FinTechcenter@fsc.gov.tw)諮詢相關事宜。另正式遞件申請創新實驗前,建議先洽前述中心提供申請文件之輔導服務。
首頁 / 金融科技小學堂 / 監理門診FAQ
監理門診FAQ
新創團隊在建構產品服務時,常涉及法規議題而需花費大量時間找尋管道獲得諮詢。因此,累積歷次監理門診諮詢經驗,整理新創團隊經常詢問的題目,彙整成常見問題集,其中包含證券/投信/投顧、銀行/支付/匯兌/借貸、保險、以及監理沙盒機制/其他共四大類型,協助新創團隊更快找到其所需之資訊。
日期更新: 2024/03/05
- 外國自然人:外國人得申請辦理監理沙盒,惟非居住民之申請人須委由我國居住民擔任代理人,代理申請實驗,以確保創新實驗之參與實驗者(下稱參與者)相關保護措施、風險管理機制、退場機制等事項,均能落實執行,爰申請人應在我國有住所或居所,無者,應委由在我國有住所或居所之代理人提出申請。
- 外國獨資或合夥事業:視其性質,依法完成商業登記或依有限合夥法設立分支機構之外國獨資或合夥事業,得向金管會申請辦理創新實驗。
- 外國公司:經依我國「公司法」規定辦理分公司登記之外國公司,得向金管會申請辦理創新實驗。
- 綜上,外國人擬辦理沙盒實驗,建議先洽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FinTechcenter@fsc.gov.tw)諮詢相關事宜。
- 監理沙盒實驗期間申請人與所有參與者所簽訂之契約於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有效期間內,其契約之資金、交易或暴險金額總計不得逾新臺幣(以下同)1億元,以及對單一參與者訂有資金、交易、暴險金額應符合下列限額規定:
(1) 消費信貸金額以50萬元為限。
(2) 保險商品之保費或保險服務費用以10萬元或其等值外幣為限,或保險金額以100萬元或其等值外幣為限。
(3) 其餘金融商品或服務以25萬元或其等值外幣為限。 - 申請人如認為前項契約之資金、交易或暴險總額及對單一參與者之限額太低,應於申請書件敘明擬提高之理由及相關佐證,由審查會議視個別業務性質、保護措施與實際管理需要,決議是否同意限額之調整,但放寬後總額不得逾2億元。
- 僅涉及收取服務費用之創新實驗,其所收取之服務費用總額,亦須由審查會議視個別業務性質等予以認定且限制。
- 前揭所稱創新實驗涉及之資金、交易或暴險金額,係指申請人與參與者訂定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當時契約約定之資金、交易或暴險金額,不計入衍生之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等。
申請人應依據「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第4條規定,研擬創新實驗計畫,參考「監理沙盒輔導及申請指引」簡報,有意願申請實驗者,建議先洽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輔導申請文件之準備後,再提出申請,以加速申請案件之審查效率(創新中心聯繫方式:電話02-8968-0108、8968-0120、8968-0071、8968-0240、8968-0081、8968-0086及電子信箱FinTechcenter@fsc.gov.tw)。
- 金管會將視實驗提案性質給予輔導建議,會請FinTech新創業者跟金融機構合作的案件大致分下面二類:
(1) FinTech新創業者提出的商業模式,依其性質本身就需要經由金融機構才能實驗,例如:要把創新商業模式架構在銀行上,由銀行進行認識客戶(KYC)、洗錢防制及信託保管等,則需請業者洽銀行一起合作。
(2) FinTech新創業者的商業模式範圍小,流程需要金融機構加入實驗才能運作:例如擬實驗的理財機器人係投顧業務,本身不碰金流,所以後端需找金融機構下單、完成交易。這種只做流程一小段的,也是需要找金融機構合作。 - 金管會無法幫提案的FinTech新創業者指定金融機構,所以請FinTech新創業者找金融機構一起合作。金融機構跟FinTech新創業者討論過程中,也可能面臨違反法規部分,可以在實驗中一併豁免遵循,實驗時由金管會一併研議是否調適法規。
Q4-6. 申請創新實驗於資安系統、安全控管作業通常需做到什麼樣的具體程度?(例如:實名制、資料保存、內部規範建立、軟硬體設備)有無什麼建議的參考模式?(例如:「資通安全管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機制係負責任創新之體現,鑑於創新金融商品及服務之範疇多元廣泛,尚無從通案規範有關資安系統或安全控管作業應遵循之標準,仍應依個案實驗內容而定,爰「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第4條明定14項創新實驗應具備要件,包含資訊安全、風險管理、消費者保護、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等事項,允宜由申請人依個案實驗性質自行規劃訂定。
- 申請辦理創新實驗,仍應妥適處理資安和個資保護議題,雖未要求應完全參照金融機構應遵循的標準,但不得違反「資通安全管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法律,並可依實驗內容,個案申請排除相關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之適用。建議涉及電子支付業務者,應注意「金融機構辦理電子銀行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與「電子支付機構資訊系統標準及安全控管作業基準」之規定;涉及行動應用程式者,應參考「金融機構提供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作業規範」或經濟部工業局「行動應用App基本資安檢測基準」。
- 依照「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第3條及「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管理辦法」第6條第1款規定,創新性包括科技創新或經營模式創新二類,且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運用未經國內金融服務業公開發表、實施或取得專利之科技或經營模式。
(2) 將既有技術或已取得專利之技術,以顯著不同之科技或經營模式運用於金融業務。 - 至申請人如取得發明專利,係對其申請案之審查具加分效果,但非具備科技創新之必要條件。
-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之目的係鼓勵創新,提供FinTech新創團隊進行金融科技研發試作之安全環境,在未取得辦理金融業務之許可、核准或特許前,該等創新業務得於短期間以小規模實驗方式,驗證其創新構想之可行性。
- 在實驗過程中,金管會將參酌實驗辦理情形,如評估其具有創新性、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者,主動檢討金融法規或研議差異化管理機制,以利創新金融商品或服務於市場上市。至於該項實驗所涉金融業務之經營,申請人創新實驗結束後,仍須依各金融相關法規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包含法規要求應取得執照者),以符合辦理相同業務,遵守相同規範之公平原則。
- FinTech新創團隊提供創新科技或技術,與金融業合作創新業務,且業務未涉及法律及法規命令之禁止事項,可洽請合作之金融機構,在金融機構認可與FinTech新創團隊合作業務之前提下,以金融機構名義向金管會申請「業務試辦」。
- 業務試辦係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提供創新金融商品或服務,以提升競爭力及金融消費者權益,而設立之試驗機制。金融機構申請時需提交營業計畫書,說明業務法律依據、交易流程、客戶權益保障、風險控管及內部控制等事項。FinTech新創團隊若能協助金融機構完備營業計畫書相關說明,應有助於合作推展。
- 各業別詳細申請條件可參考以下規範:「銀行申請業務試辦作業要點」;「保險業申請業務試辦作業要點」;「證券期貨業申請業務試辦作業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