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方案探索專班 ─ 虛擬資產詐騙防制與監理發展現況

活動日期:
2025/08/15
-

         由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主辦,台灣金融研訓院芬恩特創新聚落及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執行之「金融科技創新方案探索專班」於8月14日在FinTechSpace舉行,本次課程以「虛擬資產詐騙防制與監理發展現況」為主題,邀請多位在金融監理、刑事偵查以及學術領域深具影響力的專家學者,針對虛擬資產市場的最新趨勢、詐騙案例與防制策略,以及未來可能的專法制度進行深入分享。與會者包括來自金融機構、科技新創與公部門的實務專業人士,現場交流熱絡,充分展現產官學對於數位金融安全的高度關注。


講題一、虛擬貨幣犯罪現況與防制策略

講者:內政部刑事警察局科技研發科 張躍瀚科長

  1. 虛擬資產市場概況
    • 虛擬資產市值快速擴張,以比特幣與以太幣為核心,穩定幣(USDT、USDC)則扮演法幣與虛幣之間的重要橋樑。
    • 虛擬資產具備正向應用場景,但同時也伴隨風險挑戰。目前約有兩成以上的鏈上資金涉及詐欺金流,且比例持續升高。
  1. 易成洗錢工具原因
    • 虛擬資產具備24/7全天候交易、跨境即時流通、去中心化與高度匿名等特性,加上冷/熱錢包及無KYC錢包的使用,讓資金追查難度提高。
    • 一旦資金進入交易所,通常會先流向「蓄水池」式的總錢包,導致入帳與出帳無法直接對應,須靠平台紀錄與跨境合作追查。
  1. 犯罪樣態與案例
    • 投資詐騙為主,常見透過社群廣告吸引受害者→拉群「養牌」→由所謂「老師」私訊指導→以小額出金博取信任→最終誘導大量資金投入假平台。受害者多為醫師、企業主等高資產族群,涉案金額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另有假交友投資、假求職開戶等案例。
  1. 產業與金流觀察
    • 當前呈現明顯的收斂與分化,國內 VASP 由約24 家縮減至 8 家,反映在更嚴格的合規與案件壓力。
    • 資金通道上,入金仍以遠東與凱基兩家銀行為主要串接,然而網路銀行的高度便利也放大了多帳綁定與人頭戶濫用風險,亟須透過制度與規範加以限縮。跨境合作方面,主流國際交易所(如 Binance、OKX)設有司法協助窗口、資料可循。
  1. 法制與政策進展(打詐四法)
    • 詐欺危害防制條例8–11: 業者須先行風控並通報警方;推動同業(VASP–VASP)與異業(VASP–銀行/電信/第三方)聯防。
    • 刑事訴法特殊強制處份專章:補足科技偵查之明確授權,如GPS定位追蹤與其他數位取證方式。
    •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增訂網路流量紀錄調取規定。
    • 洗錢防制法:VASP登記制;個人幣商、現金/超商儲值入金路徑遭取締或全面限縮。
  1. 五大防治策略
    • 進不來:取締私人幣商、禁現金買幣。
    • 出不去:業者風控、凍結及關聯錢包監控,阻斷資金轉移。
    • 打不開:針對非託管錢包,以科技偵查與跨境合作處置。
    • 查得到:串接鏈上與電信數據,補齊「人—鏈—網」追查鏈。
    • 追得回:與 Tether/Circle 先凍結、後聲請扣押。
  1. 建議
    • 民眾應僅透過合規交易所,避免線下折價或不明來源購幣,以免落入洗錢風險。
    • 業者需對高風險客戶與交易建立完整註記與後續處置流程,包含加強監控、限額或暫停交易並保留稽核證據。入金端也應採單一綁定且限自有帳戶的原則,同步強化 KYC 與行為監控,降低人頭戶與公司戶被濫用的機率。

 

講題二、虛擬資產監理現況與發展

講者:銘傳大學金融科技應用學系/金融消費評議中心 林盟翔副教授

虛擬資產(Virtual Assets, VAs)雖具投資與支付潛力,但其匿名性與跨境性質帶來高風險。國際監理發展正從「是否要監理」轉向「如何有效監理」,台灣亦正逐步接軌。未來關鍵在於:納管範疇清晰化、在地化落實、投資人保護強化

  1. 納管範圍逐步擴大
    • 傳統上只強調交易平台,但如今包含交易、轉移、保管、承銷、發行等不同型態服務,都被納入「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管理。
    • 國際趨勢強調「功能導向」:不論名稱為幣商、交易所或新型業務,只要涉及資產移轉與管理,就應接受相同規範。
  1. 合規三大核心
    • KYC AML:強化客戶身分驗證與反洗錢規範。
    • 資產分離保管:避免平台挪用客戶資產;必要時引入第三方託管。
    • 風險揭露與投資教育:要求業者提供透明資訊,降低一般投資人受騙風險。
  1. 監理發展趨勢
    • 登記與在地化:境外平台若提供台灣服務,必須在地設立責任主體,方便監管與司法合作。
    • 跨境合作:由於資金多數流向境外,國際合作與即時凍結程序將成為防制詐騙成敗關鍵。
    • 機構參與:金融機構若能進入虛擬資產保管與結算業務,將有助於提升市場信任度與安全性。
  1. 意義
    • 對產業:合規成本雖上升,但有助建立長期信任與國際市場接軌。
    • 對政策:監理不只是限制,讓優質業者存活,惡意平台退出。
    • 對投資人:未來查核合法平台的方式會更清楚,也能在糾紛或詐騙發生時,享有較強的保障。

講題三、虛擬貨幣詐騙面面觀

講者:內政部刑事警察局詐欺犯罪防制中心165 莊明雄博士

莊博士以辦案與學界的雙重視角強調,虛擬資產本質是「工具」,能促進創新,也可能被用來放大詐騙。去中心化與點對點(P2P)的技術初衷很美好,但在現實世界中,交易所與個人幣商常成為洗錢與詐欺資金的關鍵節點;真正的關鍵在於怎麼把治理、監管與追查能力接上。

  1. 核心觀點
    • 工具中性,風險不中性:虛擬資產沒有相應的KYC、監測與消費者保護,詐騙就會把效率優勢變成違法套利。
    • 鏈上追查的「分水嶺」:資金常在少數跳轉後進入大型交易所的「蓄水池錢包」,需靠在地化與司法合作凍結,否則追查難以深入。
    • 歷史教訓:早期台灣交易所多、監管空窗,重大事件(如大型境外平台倒閉)暴露制度缺口;此後對個人幣商、實體兌換店與KYC鬆散者加強執法。
    • 監理新動向:支持VASP登記與落地化;交易、平台、轉移、保管、承銷等業務應納管。大型金融機構投入「資產保管」有助提升安全性與信任。
    • 警方與產業需要同一套SOP:快速凍結、返還機制,以及跨境請求的常態化流程,決定能否在黃金時間把錢拉回來。
  1. 偵查方法
    • 使用鏈上分析工具進行錢包標籤、叢集分析、資金流向圖;
    • 追到交易所後多需司法文件與平台合作才有後續;
    • 錯誤錢包地址、相似字元(O/0、l/I、6/9)導致的「自傷」不少,需提高用戶教育。
  1. 對監理與政策建議
    • 從「是不是貨幣」轉向「如何監理」:承認其經濟功能,調校治理工具。
    • 建立合法平台白名單與違規黑名單,降低民眾查核成本。
    • 強化在地化義務(落地負責人/資料保存/配合凍結),與跨境合作SOP。
    • 鼓勵銀行等受監管機構投入託管保管,提高資產安全與投保可行性。
  1. 給投資人的三點提醒
    • 僅用合規平台,不參加陌生投資群或下載不明App
    • 資金分層:投機倉與長期倉分開、設提款冷卻期與白名單。
    • 識別AI假內容:對「名人帶單/保證獲利」保持警覺心。

講題四、Q&A

Q1:若由台灣金融機構發行「美元穩定幣」,會不會受美國長臂管轄?

  • 張躍瀚科長分析,台灣監理多半參照美歐主流框架前進,如歐盟 MiCA 等,未來穩定幣發行「可預期」,跨境監管會在對應的大國法制框架下協調。
  • 林盟翔副教授表示,穩定幣/虛擬貨幣屬於「承載法律與法幣交換的工具」;若缺乏法律承認與可兌性,就難以成立。就政策選項看,CBDC與穩定幣恐需擇一,兩者並行易對法幣穩定與貨幣政策造成壓力,這也是主管機關傾向審慎的原因。
  • 莊明雄博士分享,穩定幣兼具避險與計價功能;若以本國計價,可在匯率波動時降低部分產業(如出口)衝擊,但前提仍是健全監理與資產保全。

Q2:VASP最後會剩幾家?新創還有機會嗎?

  • 張躍瀚科長表示,目前市場上常被提到的約8家,未來恐收斂至「不到5家」;仍開放新申請,但要看其合規能力與成本承擔。
  • 林盟翔副教授:家數多寡不是重點,能「留下幾家」才重要。國際經驗多為個位數(監理成本與金融穩定考量)。專法通過後會有轉換期,舊業者需在限期內補齊要求,新申請可直接依新制走。
  • 莊明雄博士:呼籲以合規實力與用戶KYC能力為核心形成「國家隊級」整合,提升市場韌性與警政合作效率。

Q3:為什麼「追到交易所就停」?詐騙金流追查與交易風險?

  • 莊明雄博士分析技術原因,當資金進交易所通常進入「蓄水池錢包」,入金位址不等於出金位址,後續去向仰賴交易所內部紀錄與司法及監管的合作;這是追查常在交易所節點「暫停」的主因。
  • 所有交易建議都在「合規交易所」內進行。線下/私下OTC常見來源不明或折價賣幣,買方恐涉洗錢風險。
  • 對高風險客戶不可僅「勸退」即了,需完整註記(KYC/風險等級)與後續作為(限制或附條件交易、加強監控、或不予開戶),形成一套可稽核的AML/SOP。